滑動之間,那些我們看似不經意的吸引

原文刊於《PUNCTUM刺點》創刊號 [2024-12-28]

在這個平台演算法與我們互為表裡的時代,每個人似乎都成了巨大網絡中的一個節點,不停地顫動、連結、斷開。作為科技中介親密關係和媒體文化的研究者,我總忍不住想:在這樣的環境中,我們是如何編織自己的情感網絡?

點開交友軟體,映入眼簾的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隨意派對。「尋找有趣的靈魂」、「追不到我可以追我IG」──這些自我介紹如同派對上的開場白,看似隨性,卻又暗藏玄機。場上的關係尋覓者,往往擺出一副對社群平台漫不經心的姿態。不經意地提及自己的Instagram帳號或是品味偏好,就像是偶然說起自己剛買的新車或午後日常。

這種矛盾,正是我提出的「情感能見度」概念所描述的現象 。情感能見度可以理解為,我們在社群平台上策略性地(不)展示自己的情緒或親密關係,以累積人際和戀愛資本。在注意力經濟和社群流量當道的今日,「被看見」成為顯著的籌碼,而情感能見度表面上看起來是這種貨幣的鑄造結果,但其實是我們在數位空間中不斷尋找平衡的努力過程──既渴望被關注,又閃避過度暴露所伴隨的評判與窺探。

情感能見度的風格主要分為兩派:一派有趣外放,他們的限時動態彷彿是永不落幕的假期;另一派節制且保持距離,他們的近況稀疏得像在進行某種數位安息,卻又每一則都等待自詡深度。

無論是哪一派,都盡力參與這場能見度遊戲。遊戲的規則充滿悖論:既要表現得毫不在意,又要確保自己被看見;要展現獨特性,卻又不能脫離群體;要真實,但又要無暇完美。這場遊戲最終演變成與演算法博弈的社交派對,我們一邊佯裝隨意舞動,一邊揣測他人的目光。

然而,精心編排的舞步並非全無代價。正如性別與媒體學者所指出的,後女性主義流行文化雖然推崇自信和酷感,又或如某段潮流所稱的性冷淡,卻也悄悄地在背後附加了一筆隱形的心理帳單。表面上的輕鬆自在,可能反而倒影成壓力,映照出你我無止境的自我完善。

展示日常、分享故事,這不正是當代所珍視的自我表達嗎?然而,從保險業務員在交友軟體上尋找潛在客戶,到健身教練展示身材來招攬學員,再到奈米網紅巧妙引導粉絲跨平台追蹤──又或者戀愛──我們策劃每次出場與隱退,演繹情感與商品化的矛盾又性別化的劇本:嚮往真摯連結,卻又將其視為資源。

我們持續尋找自己的節奏,習慣於苦心經營的親切或淡漠。也許,交友檔案的每一次亮相,既可以閱後即焚,也可以加入典藏。重要的,或許不是誰在滑動或注視,而是我們如何在這些相互吸引的瞬間,看見自己與自己的渴望。

[1] Chen, Wei-Ping. 2024. “Mediating gender norms through the ‘foodies’ culture as romantic emotions.” Sociological Research Online. https://doi.org/10.1177/13607804241227113
[2] McRobbie, Angela. 2015. “Notes on the perfect: Competitive femininity in neoliberal times.” Australian Feminist Studies, 30(83), 3–20. https://doi.org/10.1080/08164649.2015.1011485
[3] Orgad, Shani and Gill, Rosalind. 2022. Confidence culture. Duke University Press. https://doi.org/10.2307/j.ctv24rgbjx